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計畫主持人:鄭文惠老師
鄭文惠,畢業於政治大學中文系大學部、碩士班與博士班,目前為政治大學中文系的專任教授。研究專長為古典詩歌、題畫詩、書法、文化美學等。著有《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2005)等專書、編有詩選如《杜牧詩選》(臺北:五南,2000)、《歷代詩選注》(臺北:里仁,1998)等,發表單篇論文多篇,如〈遺民的生命圖像與文化鄉愁──錢選詩/畫互文修辭的時空結構與對話主題〉、〈文學的轉喻與歷史的重構──元代桃源題詠的文化想像〉等,並擔任多項國科會計畫主持人。
鄭老師早期關注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進而討論了元代的題畫詩,及元代以桃花源為主題的詩歌。後更將研究領域延伸至漢代畫像石,以武梁祠為中心,討論畫像石中透顯出的漢代人的思維。近年來鄭老師的關注焦點,一是晚明文人的生命圖像,如以《唐詩畫譜》、遺民錢選、明代文人的流覽勝地虎丘等為研究對象。另外,老師擔任系上「晚清報刊研讀會」的主持人;催生多達55萬全球性的學術人次在其中交流的「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論壇」,致力於聯絡溝通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2009年3月在政大舉辦的「第八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即是兩年多以來該領域的國際性交流成果。隨著2008年起金觀濤與劉青峰老師來政大講座,鄭老師進而組織團隊,於2010年起與香港中文大學簽訂合作「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計畫,並擔任主持人,期待在香港中文大學思想史專業數據庫的基礎上,進一步匯入近現代文學藝術類文獻,並朝向近現代觀念史研究的前景邁進。
鄭老師早期關注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進而討論了元代的題畫詩,及元代以桃花源為主題的詩歌。後更將研究領域延伸至漢代畫像石,以武梁祠為中心,討論畫像石中透顯出的漢代人的思維。近年來鄭老師的關注焦點,一是晚明文人的生命圖像,如以《唐詩畫譜》、遺民錢選、明代文人的流覽勝地虎丘等為研究對象。另外,老師擔任系上「晚清報刊研讀會」的主持人;催生多達55萬全球性的學術人次在其中交流的「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論壇」,致力於聯絡溝通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2009年3月在政大舉辦的「第八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即是兩年多以來該領域的國際性交流成果。隨著2008年起金觀濤與劉青峰老師來政大講座,鄭老師進而組織團隊,於2010年起與香港中文大學簽訂合作「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計畫,並擔任主持人,期待在香港中文大學思想史專業數據庫的基礎上,進一步匯入近現代文學藝術類文獻,並朝向近現代觀念史研究的前景邁進。
來訪講者介紹:北京師範大學方維規教授

關於方維規教授
˙職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班導師,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通訊位址: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以上簡介資料來源: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台大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
上一篇提到的台大數位典藏中心主任項潔教授,底下有個「台大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就是這個實驗室裡的菁英分子們,建立了現在可見的「台大數位典藏」的豐碩成果,雖然「實驗室」這個名詞對我們這些學人文的學生來說就像是另一個世界一般遙遠陌生,網站上又出現了許多看不太懂的資訊科技名詞,但是,看到以下一段文字,還是令人振奮:其實還是有許多想法和概念,是沒有疆界的。
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與歷史資訊學
近年來台大圖書館與本實驗室的合作,在文建會支持下,有系統的蒐集重要的台灣史第一手史料,進行數位化全文建檔與人工標點著錄,包括了明清台灣行政檔案、淡新檔案、岸裡大社文書、古文書、地方志、札記等等。全文已經超過8,000萬字,加上其他整理取得的全文資料,總計超過一億五千萬自,應掌握超過80%之所有明清時期台灣史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已經建置成「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提供全文檢索,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台灣史全文資料庫。除了第一手史料外,我們也著手建立各種研究所需要的參考工具,如年表、中西曆轉換、人名地名辭典、官職表等等。
這個資料庫除了強調全文資料量的豐富外,更重要的是在設計上強調文史研究者需求。我們將檢索看成使用的最基本(而非最重要)的功能,強調檢索所得資料的後分類,及相關文件的連結關係。
我們所蒐集的歷史全文資料,其隱含的資訊量與知識量是極驚人的。我們相信,隨著量變而來的,將是研究上得「質變」。換句話說,隨著如此大量且易於使用的全文資料,歷史研究的方式亦應該隨之改變。而資訊科技將在這個新的研究方法論上,扮演極為重要和關鍵的角色。我們將此稱為「歷史資訊學」或「數位人文學」,這也是本實驗室以後研究的主要方法。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顧問: 金觀濤、劉青峰兩位老師

金觀濤,1947年生於浙江杭州。他與劉青峰是中文學術界的「傳奇夫妻」。兩人都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在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工作,以主持「走向未來」叢書和雜誌等工作活躍於80年代思想學術界,金觀濤還曾擔任電視紀錄片《河觴》的總顧問。1989年「六四」後留在香港中文大學工作。金觀濤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為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劉青峰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主編。
他們近年來致力於中國思想觀念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化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 -1930)」,並主持十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編纂。合作著作主要有:《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1984長沙,1992香港)、《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1993香港)、《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變遷》(2000香港)、《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2008香港,2009北京)、From Youthful Manuscripts to River Elegy-The Chinese Popular Cultural Movement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1979-198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7)等。
*本文轉載自張春田老師專訪金觀濤、劉青峰兩位老師之訪談稿,該稿將收錄於《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國際知名學者訪談集》(台北:允晨,出版中)。承蒙張老師首肯,得以刊登在本計畫之部落,特此致謝。
他們近年來致力於中國思想觀念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化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 -1930)」,並主持十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編纂。合作著作主要有:《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1984長沙,1992香港)、《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1993香港)、《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變遷》(2000香港)、《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2008香港,2009北京)、From Youthful Manuscripts to River Elegy-The Chinese Popular Cultural Movement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1979-198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7)等。
*本文轉載自張春田老師專訪金觀濤、劉青峰兩位老師之訪談稿,該稿將收錄於《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國際知名學者訪談集》(台北:允晨,出版中)。承蒙張老師首肯,得以刊登在本計畫之部落,特此致謝。
來訪講者介紹:數位典藏中心主任 項潔 教授
:項潔教授的資料簡介:
姓名 | 項潔 |
---|---|
hsiang@csie.ntu.edu.tw | |
個人網站 | http://www.csie.ntu.edu.tw/~hsiang/ |
類別 | 合聘教師 |
---|---|
職稱 | 教授 |
系所別 | 資訊工程學系 / 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 |
研究專長 | 自動推理、程式語言邏輯、人工智慧、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 |
實驗室 | 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 / |
(以上表格資料來源: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
關於這個數據庫計畫
本研究計畫是在金觀濤、劉青峰 教授過去於香港中文大學所開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的基礎上,擴大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原數據庫有1.2億漢字,包括1830-1930年間有關政治思想、社會經濟、哲學宗教、文學歷史等重要原始文獻。本計畫首先將建立涵蓋更廣的數據庫:1830-1930年間有關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原始文獻;在建置的同時,擬成立觀念史研究團隊,舉辦觀念史工作坊、讀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期能結合國內外學者跨界研究,利用數據庫資料對中國近現代觀念形成實證研究,力圖將觀念變遷研究和社會變遷互相結合,用數據庫方法揭示中國近現代觀念形成和社會重大事件的關係。
金、劉教授建置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係屬具學術性的世界級數據庫,既是目前中國近現代文獻最龐大的數據庫、電腦系統統計功能亦屬最先進,除電子文檔可對照原文獻的相應頁碼圖像外,又提供文獻之年限、作者、類型、名稱、篇目、卷次、關鍵詞 (一個或多個) 以至整段文字等多種主要檢索方式;檢索速度快。此外,尤可多樣化顯示結果,如關鍵詞 (一個或多個) 於各檢索年代的出現次數及分佈圖;系統對該關鍵詞使用次數作歸一化處理,顯示出收入數據庫文章各年比值及圖示; 按作者使用該關鍵詞的次數多少排列;對關鍵詞關係作and和or的處理,統計分析其關係;按文獻使用關鍵詞的次數多少排列;羅列出所有與關鍵詞有關例句,例句長度可根據研究需要設定。檢索最後結果可和圖像直接對比以提供關鍵詞意義分析基礎。再者,亦可針對研究者需要對每一個關鍵詞的不同意義作出區分,根據研究者作出的劃分,以不同標識顯示並按年代作出統計,以觀察該詞的不同意義按年代的消長情況;另又具噪音詞管理、筆名管理、關鍵詞意義管理等功能,是研究過程中的一種重要輔助工具,也足以帶動新的研究方法,建立新的研究範式。
「新倫理與舊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認同的困境」演講
新倫理與舊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認同的困境
一、時間:2010年5月7日(星期五)下午2:00至4:00
二、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頂尖大學辦公室「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團隊
三、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09
四、主講人:北京師範大學 楊聯芬 教授,專長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新文學史料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作品研究與中國現代文學史專題研究,著有《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
五、主持人:政治大學 中文系 鄭文惠 教授
六、座談主題:
五四運動前,女性解放的討論,更多是新文化啟蒙者針對傳統道德和文化習俗中的“厭女症”,就女子的貞操問題、人格問題、教育平等問題,為女性鳴不平、爭權利;而五四運動後,戀愛神聖、婚姻自主,已被當時的女校學生奉為“人生真諦”。五四新女性,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在推行新教育制度的“學校”裡成長起來……
七、聯絡人:張靖怡小姐,電話:02-29393091轉63103
歡迎踴躍參加!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關鍵詞研究」交流座談會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關鍵詞研究 座談會
一、時間:2010年5月6日(星期四)上午10:00至12:00
二、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頂尖大學辦公室「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團隊
三、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09
四、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 名譽研究員 劉青峰 教授
五、座談來賓:
中國北京師範學院 方維規 教授,著有《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1871-1933 ─ 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德文)與《覺醒與反抗時代的自我認識 ─ 中國現代文學1919-1949》(德文)等。
日本關西大學 沈國威 教授,著有《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新爾雅及其詞彙》等。
政治大學「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顧問金觀濤教授及研究團隊
六、聯絡人:張靖怡小姐,電話:02-29393091轉63103
歡迎踴躍參加!
「典藏過去,開創未來—從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研究」交流座談會
「典藏過去,開創未來—從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研究」
一、時間:2010年5月5日(星期三)上午10:00至12:00
二、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頂尖大學辦公室「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團隊
三、地點:政治大學電算中心一樓會議廳
四、主持人:政治大學中文系鄭文惠老師
五、座談來賓: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中心主任項潔教授及資料庫團隊、
政治大學「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顧問金觀濤教授、劉青峰教授及研究團隊
六、座談主題: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的發展以及政治大學「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發展現狀與研究成果交流
七、聯絡人:張靖怡小姐,電話:02-29393091轉63103
歡迎踴躍參加!
訂閱:
文章 (Atom)